文 | 读书君
端午节又叫“重午”,“重五”,是夏季的传统大节,也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。
(相关资料图)
端午节中的“端”,即开始的意思,每个月都有三个“五日”,而端午节则是开头中的第一个“五日”,按照天干地支的推算,第五个月正是“午月”,所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。
传说最初端午节为“端五节”,唐朝时,因为唐玄宗的出生日是八月初五,为了避讳,后来将“端五节”改成了端午节,“午”,本来就有正午,午时的意思,这是一日之中太阳阳气最盛的时候,所以端午节还被叫作“端阳节”。当然,民间还有很多叫法,比如天中节,粽子节,龙舟节等。
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,其中被大家所熟悉的是赛龙舟,这项古老的运动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盛事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。除此之外,人们还会挂艾草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、吃大蒜鸡蛋、拴五彩线、佩香囊等,以祈求平安、健康和幸福。
端午节还有不少的禁忌讲究。例如,不能洗头、不能剃头、躲端午等。今年端午比较特殊,与夏至连着一起,民间还有说法叫“夏至连端午,三人要躲”,又是指哪三人呢?有没有道理呢?端午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受闰二月的影响,相对往年,今年的端午节要来得晚一些,时间已经到了6月的下旬,排在夏至的后一天。按以往的来说,端午节一般在芒种节气前后,端午和夏至两者通常相差10到20天左右。
①夏至节气
夏至是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,古时也称为夏节,夏至节,时间一般在公历的6月21日至22日交节。
这一天是全年阳气最盛的一天,正午太阳最高,也是全年白天最长,黑夜最短的一天,我国的黑龙江的漠河日照时长甚至可以达到17小时以上。
夏至是太阳运行的转折点,过了这一天,太阳开始往南走,也就是说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短,老话说“吃了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说的就是此意。
在古代,夏至节像端午节一样隆重,有拜神祭祖的习俗,以祈求消灾平安,风调雨顺,粮食丰收。在一些地方,还有夏至赛龙舟的活动,这和端午节习俗“不谋而合”。
②端午节
端午的起源,有多种说法,大家最熟悉的有纪念屈原说,纪念伍子胥说,纪念孝女曹娥说等,另外还有夏至说,蓄兰沐浴说等,《礼记》记载,周代就已经有了“蓄兰沐浴”的习俗,人们会在五月的时候,到山上采摘兰草来熬水洗澡,以达到驱邪、除毒、去湿等作用。从中也可以看出,端午节更像是古代的“卫生节”。
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一个不吉祥的日子,古人认为,时序五月,阳气旺盛,天气炎热,蚊蝇孳生,草木疯长,蛇虫出动,是病毒、瘟疫等开始流行泛滥的时候。在古代,由于自然条件恶劣,生活、医疗条件受限,为此,古人又将5月称为“毒月”,五月五日是“毒月毒日”。
五月到,将要进入盛夏季节,是疾病瘟疫的高发季节,在过去的这个时候,民间的巫师就开始忙碌起来,东家请,西家叫,都等着他们来驱鬼驱邪。此时,正是巫师们大挣一笔的时候。生一把火,点上几根香,嘴里念叨一阵咒语,装神弄鬼,便把钱来赚。
为了避邪驱恶,赶走瘟疫,人们在端午这一天,还会在房子周围焚烧艾草、苍术等中草药,并在房子的四周屋檐墙角等地方撒下雄黄酒、雄黄粉、石灰水等,同时在大门前插上菖蒲、艾蒿,贴天师画像等,以祈求驱邪避害,保平安吉祥的目的。姑且不说做法是否科学,足于看出古人对五月“毒月”的恐惧和不安。
端午“五毒”图
今年端午不一般,不仅来得相对比较晚,还和夏至相连,且在夏至节气之后。端午节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,在过去那个极度依赖土地生存的农耕文明时代里,重要的节日和节气连在一起,自然引起极度的重视。
在民间有“夏至端午前,必定是灾年”,“夏至端午前,庄稼老汉泪涟涟”,“夏至端午连,旱地能行船”,“夏至临端午,田里不打鼓”等俗语说法。可以看出,人们认为,夏至连端午,不是好兆头的开始。
为何有这样的说法呢?有没有道理呢?
我们都知道,端午、夏至前后,时间一般在公历的6月份,这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夏季,具有高温、多雨、潮湿等特点。
此时,农作物正是生长成熟的关键时刻,而这时候若是气候异常,如暴雨频繁,或者干旱少雨,那么农作物就会面临减少甚至是绝产的可能,尤其是在过去那个农业生产技术落后,农业灌溉和排水条件较差的年代。
人们认为,夏至连端午,容易出现极端天气。所以,便有了“夏至端午前,必定是灾年”等警示说法,旨在告诫庄稼人,要注意加强灾害防范,及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,如及时追肥,灌溉,促进生长成熟等,做好排水等准备,最大可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。
当然,在过去由于生产条件落后,科技不发达,人们只能通过观察自然和物候、气候等变化状况来预测天气,为农事安排提供参考,其农谚俗语有些存在夸大成分,并不都具有科学性。因为与之相反的俗语还有“夏至端午前,必定是丰年”等说法,显然其前后之间的说法是矛盾的。
如果将时间轴拉长来看,历史上,夏至和端午的时间关系向来都不是稳定的,相差多日或者相连都是正常的现象,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否不存在必然的联系。
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日,毒月,认为五月百事多禁忌。比如:
东汉《风俗通》有记载,“俗云五月到官,至免不迁”,“五月盏房,令人头秃”。
又如民间还有说法认为“五月子者,长于户齐,将不利其父母。”意思是五月五日生的孩子,生了男娃害父亲,生了女娃害母亲。
当然,这都属于封建迷信,毫无科学依据,完全是古人在认知有限的情况下,因为恐惧赋予五月“毒月毒日”诸多骇人听闻,令人生畏的传说色彩。
抛开封建迷信不说,从科学的角度看,古人对端午毒月恶日的认知,体现了一定的科学卫生理念。古人发现,端午时节,“阳气始亏,阴慝将萌,暖气始盛,虫蠢并兴”,这时不仅是天地万物生长旺盛的时节,更是各种蛇、鸟、昆虫病毒害萌生,繁殖生长旺盛的季节。民间说“端午节,天气热,五毒醒,不安宁”,说的正是这个意思。
这时候,天气炎热,各种病毒害和瘟疫滋生和流行,人体的抵抗力最差,最容易受到侵袭。基于这样的基础认知上,古人顺应自然规律,在端午前后进行各种驱邪避害的卫生活动,是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的。
如今,躲端午的习俗还依旧延续传承着。端午习俗中,民间认为这三种人,特别要躲端午。哪三种人呢?
①小孩躲端午
民间认为,五月端午是既毒又邪气的一天,端午节五月五日是恶月,恶日,对孩子非常不利,所以有些地方将这一天出生的孩子称为“五日仔”,人们不敢轻易抚养。在这一天,民间有将没满周岁的孩子,送到外婆家过端午的习俗传统,谓之“躲午(五)”,以祈求病魔虫害不会侵到害孩子,保得孩子平安健康。
②出嫁的女儿躲端午
在端午节这一天,北方一些地区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过节的传统,也叫“躲端五”。根据相关资料记载,这一习俗从宋朝就已经存在了。陆游《丰岁》诗中就有记载“羊腔酒担争迎妇,遣鼓龙船共赛神”。《滦州志》中也有明确的记载:“女之新嫁者,于是月俱迎以归,谓之‘躲端午’。”这里写的就是接已婚妇女回家躲端午的意思。
③老人躲端午
端午时节,天气炎热,蚊虫滋生,“五毒”出没,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差,对恶劣天气和环境的耐受力差。端午为“毒日”,可能会引起老人身体不适。所以,有了老人要“躲端午”的习俗说法。也就是说到了端午当天,老年人应该尽可能待在家里,少外出,少走动,以免因为高温,病虫害等影响身体健康。
从中可以看出,躲端午的三种人,基本是体质相对较弱的老幼妇,可见,老祖宗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当然,除此之外,在端午节这一天,还有许多的禁忌说法,比如不能洗头,不能剃头、不能打针等。民间认为,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,也就是“毒月”,新生儿不宜剃头,因为此时小孩的头顶的脑盖还没有完全闭合,是百会穴所在的位置,端午剃头的话,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。
虽然这些禁忌看似很荒诞,但其实背后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。透过这些习俗和禁忌,让人们在传承和弘扬端午节文化的同时,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。
参考资料:
魏黎波,齐凯君,端午节习俗的现代意义阐释
对此,你怎么看呢?欢迎留言分享,一起探讨~
图片源自网络,若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喜欢就点个赞、转发分享吧~更多优质内容,请持续关注@读书文史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标签:
上一篇 : Jo6漫画与tv对比(第二十二集/91~95话)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
3月16日,盛和资源(600392)副总经理毛韶春、黄厚兵,财务总监夏兰田,董秘郭晓雷,通过上交所集中竞价交...
2022年3月15日,这是继1983年以来的第40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。中消协组织围绕共促消费公平消费维权年主题...
首批金控牌照的归属出炉,两家公司拿到许可证。3月17日,央行发布公告称,已批准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...
时隔半月之久,西宁市城北区逐步推动复工复产,往日的生机活力被渐渐寻回,牛肉面红油飘香、包子铺炊烟...
音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,是我的梦想,也是我的事业。英国音乐人亚当(Adam)告诉记者,在中国的十几年里,...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